随着国家加速城镇化建设,垃圾处理成为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部分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同时,城市周边填埋场逐渐饱和,为城市垃圾处理寻找新出路迫在眉睫。
我在安徽调研时了解到,有些水泥企业将垃圾气化技术与水泥窑干法工艺结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技术。从安徽铜陵、贵州贵定两处示范项目投产运营情况看,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内外相关标准。但该技术项目作为公益事业和环保产业,前期投入较大,还需要相关政策扶持。
为此建议:
一、制订产业准入“门槛”。通过明确污染物控制等技术标准,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市场需求等因素,编制适合建设垃圾处理项目的水泥企业和生产线名录。禁止使用不达标处理工艺和技术,防止一哄而上、良莠不齐,带来新的垃圾处理问题。
二、合理规划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先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如城市周边60公里以内有合适水泥企业,应禁止建设垃圾填埋场,已存在的填埋场应逐步终止使用。确实无法建设水泥窑处置垃圾项目的区域,再规划普通垃圾焚烧发电厂。
三、创新环保类公共服务产品经营模式。可以结合财政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试点”,即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使用者付费”和“政府付费”获得投资回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独立核算,公平竞争。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依据法规和合同进行交易与监管。
四、给予财税扶持。建议通过合理财税政策让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项目享受公平待遇,留出合理利润空间,特别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入、产品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