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提升。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至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达372.1GWh,同比增长176.2%。在动力电池需求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特别是镍、钴、锂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核心资源。据上海钢联数据,截至11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57.9万元/吨,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进入关键期,加快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通过电池回收循环再利用缓解资源短缺难题,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动力电池迎“退役潮”
“之所以业界呼吁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本质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分析称。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926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56%。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达371.3万辆,同比增长98.48%。
在装车量方面,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193.7GWh,累计同比增长110.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达77.2GWh,累计同比增长63.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达116.3GWh,累计同比增长159.8%。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景气,行业正面临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早期一批公共运营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以及较早投入市场面向C端用户的新能源汽车已面临动力电池退役问题。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到96万吨。2025年通过回收动力电池可再生的锂、钴、镍、锰资源量分别约占相应需求量的27.7%、55.5%、28.7%、47.9%。
“一方面,这些退役动力电池如果不能妥善回收利用,将会给环境带来不小的危害;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水平,能够补上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资源短缺的短板。”张翔告诉记者。
积极完善体系建设
有行业人士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深度参与其中的难度也很大,需要相关参与者具备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不断完善对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体系的建设,为构建完备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保驾护航。
去年8月,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今年11月3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信息溯源管理体系。优化再生利用产业布局,深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设立的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有15000多个,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乐观预期下,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048.9亿元。在千亿级市场规模驱动下,不少上市公司做起了回收生意。
格林美日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建设天津、深圳、无锡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中心,积极谋划在欧洲建设前驱体材料生产与动力电池回收基地,保障2025年动力电池回收量达到25万吨以上。
“目前新能源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原矿资源作为补充能够保障目前市场需求,等新能源市场到了存量市场,更多的资源将来自于回收端。”格林美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印尼布局了年产7.3万吨金属镍的湿法冶金项目,未来会通过技术升级和产线升级适当扩充产能。据透露,公司将在2027年至2030年实现100%镍自供率,届时来自回收端的镍资源将大于印尼原矿镍资源。
10月31日,博世科连发两则合作公告。公司与印尼永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拟在退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废料的回收及再生利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外,公司还将与国轩高科的控股公司柳州国轩进行合作,双方拟在新能源电池回收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同日,天奇股份也公告称,公司及参股公司上海万高与爱驰汽车签署合作协议,三方拟在动力电池运营及服务生态体系构建深度合作关系,携手共建新能源动力电池运营及售后服务体系,促进回收资源化利用产业闭环。
南都电源在今年8月曾公开表示,公司首期年处理2.5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已经达产,目前项目在增产过程中,计划年底前达到6万吨的处理能力,后期项目建设将综合考虑公司锂电产能建设等情况进行适时推进。(中国证券报·中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