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推广垃圾分类是手段之一。尽管倡导多年,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居民分类不到位;另一方面,即使居民严格分类投放,最后的收集、运输还是将垃圾混到一起,垃圾分类就成了“摆样子”。
因此,垃圾处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利用,必须前后衔接、相互配套,才能达到分类的效果。目前,北京、长沙等地再次强调垃圾分类,重点是要打通各个环节,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适时推进强制分类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建立以垃圾分类效果、资源化利用率为导向的垃圾分类效果考核机制。同时,将以“资源回收,干湿分开”为抓手,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北京首次将垃圾强制分类概念纳入规划,以前是以鼓励为主。他解释称,由于回收价格低,某些低值可回收生活垃圾未被有效回收而流入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因此,要抓紧制定补助政策,鼓励资源回收。
预计到“十三五”末,北京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天3万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相关报道,北京还将在1000余个小区推广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箱可以自动称重垃圾,并给予用户相应的积分。用户使用积分可以换取肥皂等生活用品,以此来提高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循环利用垃圾填埋场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尽快实现昌平、通州、房山等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点火投产。在餐厨垃圾处理方面,目前正在建设丰台和首钢等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到“十三五”末,北京餐厨垃圾集中处理总能力将达到每天3000吨,相当于目前处理能力的两倍多。
随着现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陆续达到使用年限,“十三五”期间,将以阿苏卫等填埋场为试点,探索生活垃圾填埋场循环利用模式,扩大填埋库容,延长填埋场寿命,强化填埋场应急保障功能。
规范处置建筑垃圾
据北京市城管委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周学胜介绍,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年运输量达4500多万吨,其中85%是开槽土,可以通过回填的方式进行利用。北京每年需要资源化处理的建筑垃圾约600万吨,但建筑垃圾年资源化利用能力不到300万吨。对此,《规划》要求,到“十三五”末,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率力争达到85%。
目前,北京已规划6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其中,位于石景山的首钢项目已于去年8月建成投产,生产的8万吨再生产品应用于长安街西延道路建设,效果良好。
同时,位于大兴的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建设,丰台、房山项目预计年底开工,海淀、朝阳的项目也将在年底立项。另外,北京市还计划适时在平谷、通州、昌平规划建设3处建筑垃圾处理厂。届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年处置能力将达到8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