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制造一公斤的生活垃圾,而垃圾处理能力存在不足的前提下,城市将会什么模样?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城市化推进的速度不断加快,本就稀缺的土地在人口不断增加的重压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城市垃圾的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而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已经无路可退,垃圾焚烧发电又不断遭遇“邻避困境”,这般看来,似乎城市的发展在垃圾围城的困局之中,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产量超过9亿吨,且以8%~10%的速度递增,超过GDP的增长速率。警钟敲了一年又一年,现如今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大气和水环境的治理不断推进,呈现好转态势令人欣喜,垃圾处理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见好转,既然不能坐以待毙,那在这场艰难的垃圾反击战中,总要有所行动。
一,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二,无害化处理,零排放。以上两点是当前发达国家处理垃圾的方式,效果极佳,有效缓解甚至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难题。但在我国,以上两点成了木桶的短板。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历经14年,推广收效甚微,足见分类之难,难于上晴天。民众多年习惯难以改变,宣传不到位,垃圾分类的观念没有植根民心,外加分类标准的缺失等系列因素叠加,导致不少地区的垃圾分类推广遭遇“本土化”难题,最后无疾而终。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模式到普遍推广的道路仍旧漫长。
做好垃圾“减法”。首先,应当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度和接受度,为下一步的推广打下坚持的群众基础;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分类标准规范,破解民众“想分类却不知如何分类”的难题;再次,当地政府与社区加大分类设施投入,完善相关硬件配套,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最后,推出垃圾分类的鼓励及惩戒措施,对积极实施分类的企业与个人进行补贴等奖励,反之,则进行处罚。
总之,要做到垃圾减量,必须提高垃圾分类的运转效率及现代化水平,使地方政府、工业企业、社区管理及民众力行等紧密结合,如此才能建造一支对抗垃圾围城的强大队伍。
无害化处理,零排放
住建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3以上的城市遭遇垃圾围城难题,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处理需求。垃圾焚烧的兴起无异成为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关键。不过垃圾焚烧厂建设频频遭遇邻避困境,也是无法躲避的话题。
众所周知,垃圾焚烧发电相较于传统的处理方式,有着很大的优势,大幅减少土地的面积,获得电力能源,避免填埋等处理方式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的二次污染等等,在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垃圾焚烧发电将成为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流模式。
在推广焚烧发电这一无害化处理方式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应当经过合理的论证及听证,最大程度地确保不会引起群众性事件。第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如PPP等,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保垃圾焚烧处理的市场化,保证最先进的技术得以利用。第三,环境监管工作的収严,容不得半点作假与疏忽。第四,群众宣传工作不可忽视,把最新的技术与设备推广开来,打消垃圾焚烧厂周边民众的抵触心理。
无论是合理分类还是无害化处理,都事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也是垃圾围城困局打破的关键所在。垃圾处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国也应当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
信息来源:中国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