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记·sbobet官网

×

新闻动态

重慶垃圾分類緣何尷尬:試點5年多參與戶數不足兩萬
 发布时间:2015-08-10 来源:利记·sbobet官网

    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區)名單5月揭曉,重慶主城入選全國26個示範城市之一。按照要求,2020年,主城建成區居民社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應達到90%。

    不過,記者近日從市市政委得知,自2009年9月九龍坡區率先在全市試點垃圾分類以來,截至目前,主城只有不到兩萬戶、不足8萬人參與垃圾分類。

    我市垃圾分類為何會陷入推而不廣的尷尬?

    前端冷清後端繁榮,垃圾處置陷入“跛腳”尷尬

    每天“吞”下200噸生活垃圾,可“吐”出10噸水泥粉料。4月,繼甘肅平涼、安徽銅陵、貴州貴定之後,全國第四個海螺水泥窯垃圾處理專案在忠縣正式投運。這個專案不僅可將垃圾氣化成可燃燒氣體,還能分解和固化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

    “重慶的垃圾處置正陷入後端繁榮、前端冷清的‘跛腳’尷尬。”市市政委人士介紹,我市處於三峽庫區核心區,得益於中央的大力支持,環保產業成績不俗。在垃圾處置方面,我市的垃圾焚燒技術走在全國前列,餐廚垃圾日均收運量也是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由於規劃新建的垃圾中轉站普遍存在選址難、落地難、建設難等問題,我市垃圾焚燒專案建設有加速發展的趨勢。

    市環衛集團人士介紹,目前主城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6600噸,其中約七成被送到北碚同興、巴南豐盛兩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發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垃圾圍城”的尷尬。待2019年市第三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江津全面投運後,主城所有垃圾都可用來發電。

    與後端處理產業的火爆場面形成對比的,是我市垃圾前端(源頭)處理環節的冷清。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七成受訪者認為分類垃圾桶是擺設,一半市民沒有減少垃圾的意識。

    不僅市民不“感冒”,政府主導的垃圾分類試點效果也不佳。比如九龍坡區推行垃圾分類超過5年,試點工作仍停留在單個社區。江北區在廊橋水岸社區試點近半年,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度80%,但付諸行動的不到20%。

    在德國、日本等地,都是將有利用價值的垃圾先分類送到工廠進行再加工,剩下的才送去焚燒。“垃圾不是廢品,在需要它們的地方,它們就是寶貝。”近年來,我市不少環保人士呼籲,重慶在發展垃圾焚燒產業的同時,也應推廣垃圾分類,達到物盡其用、保護環境的目的。

    缺法規缺意識缺資金,垃圾分類推廣困難多

    實際上,2014年前,不光是重慶,國內其他城市的垃圾分類做得也不好。比如,南京曾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垃圾分類,卻出現過“公眾知曉率90%、參與率10%”的尷尬。

    看似簡單的垃圾分類,做起來為何困難重重?業內人士認為,缺法規、缺意識、缺資金是主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開車要系安全帶、酒後不能駕車,是因為交通法規作出約束。”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沒有推行垃圾分類的法規,導致不少城市垃圾分類的硬軟體建設全靠政府實施。垃圾分類的主體不明確,導致作為主管部門的政府“赤膊上陣”,雖然宣傳力度大,效果卻不好。“如果要國家層面出臺垃圾分類的法規,起碼還要等三至五年時間。”

    “不分類處理,垃圾分類還有什麼意義?”市民羅偉說,他們社區設置了分類垃圾桶。但是,看到收集垃圾的環衛工將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混裝倒進運輸車,他立馬失去了垃圾分類動力。

    市環衛局人士表示,雖然重慶的垃圾只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類,但要將成千上萬種拋棄物準確歸類,對誰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垃圾分類至少要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在國際上是逃不開的規律。”

    看到垃圾分類試點難以取得突破,江北區今年編寫了我市首本垃圾分類教科書,希望通過孩子們的努力,帶動家人做好分類工作。

    一位參與主城多個垃圾分類試點的企業負責人透露,垃圾分類是個需要持續推動的工作,政府部門投入很大。但不少城區搞垃圾分類都是區裏自掏腰包,“鼓勵市民參與的資金不足,哪有實力將試點範圍推開。”

    政府不唱“獨角戲”,企業參與成為關鍵

    在臺灣,完善的頂層設計、逗硬的法律措施、給力的教育、社區組織的努力,使得臺北市每個居民的日均垃圾產生量從1.34公斤減少到0.39公斤。

    上世紀90年代,臺灣民間發起垃圾分類回收運動,學校和社區也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和資源回收的教育。臺灣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制定了有利潤空間的遊戲規則讓企業參與,第三方企業化服務在垃圾分類推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看到政府唱“獨角戲”難以取得突破,2014年起,南京、廣州等城市開始探索第三方服務模式,希望通過企業市場化運作,推動市民參與垃圾分類。

    以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為例,引入志達環保科技公司後,僅半年時間,就減少垃圾200餘噸。而引入企業後,該街道每千戶家庭一年的垃圾分類支出,僅是過去開支的1/4。

    “在垃圾分類法規、市民環保教育和財政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推行第三方服務,或是我市推行垃圾分類工作的唯一出路。”重慶市市政委人士認為。                        

                                                             資訊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