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垃圾围城”的重压之下,焚烧作为大型城市处理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但“邻避现象”却使垃圾焚烧厂犹如“过街老鼠”,使政府和相关企业举步维艰:一方面是焚烧处理需求增长,一方面是焚烧项目落地困难。
为规范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年初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严格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二恶英类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这一标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被称为“最严国标”,在对垃圾焚烧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监管趋严也将促进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发展。
业内专家评析,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更加严格,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现实要求。尤其是新增加的工况指标,将污染控制从末端前移到过程,是我国环境标准制定的一次积极探索。
事实上,垃圾焚烧厂之所以备受诟病,除了一些焚烧技术不过关之外,主要的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部门监管不严,以及群众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垃圾焚烧项目进展缓慢,垃圾处理日益严峻。一定程度上而言,垃圾处理,烧、不烧、怎么烧之间,凸显出的不仅仅是技术路线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管理问题。
为缓解垃圾焚烧 “邻避现象”,让垃圾焚烧从“避邻”到“亲邻”,获得民众认可,业内专家及企业界人士也在今年共同提出“面向未来的蓝色垃圾焚烧厂”理念。
蓝色垃圾焚烧厂应具备几大特点,首先是更严格的烟气排放指标;其次,更显著的能源利用效率,垃圾发电量要明显提高;再者,更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污水经过处理全部循环利用;此外,要有更透明的企业运营情况,公众可以上网查询实时污染排放情况,可以预约参观焚烧厂。
业界呼吁借鉴国外做法,建设蓝色垃圾焚烧厂。焚烧厂周边可以建造公园、滑雪场等娱乐场所,让公众来游玩,在娱乐中对焚烧厂有更好的认识。同时设置电价补贴、垃圾处理补贴等,尤其通过扩大周边绿地面积来提升焚烧厂区域环境质量。
新标准规定,颗粒物由之前的80mg/Nm3收紧至20mg/Nm3(日均值),汞由0.2mg/Nm3收紧至0.05mg/Nm3,二恶英由1ngTEQ/m3为0.1ngTEQ/m3。
蓝色垃圾焚烧厂追求的是化解公众对健康的担忧,同时为员工提供干净、健康的工作环境。焚烧厂的娱乐化可以让公众感知到垃圾焚烧厂附加值,让垃圾焚烧厂不再是公众的负担 。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